“江山作品系列”序
这套名为“江山作品系列”的书,是我数十年来学术成果的主要结晶。
我们这代人(1958年出生),时逢大起大落,跌宕而乏自喜,文化素养与学术熏陶严重先天不足,以至于吃力有余,而担当腐短。究其原因,不外乎三。
一者,近100余年来,西方文化强势进入,阻塞了中国文化的进路,两种文化的观、感差异,重新焕发了中国人的肉、欲向往,以至很容易与西方文化亲近起来,做起功利主义、自我主义、理性主义的新文章。如此之下,转型中的中国人---即便是西化的先锋人士亦不免---被迫堕入了背离与改弦的焦灼、困惑、盲动的困境中,教育体系、制度与方式、方法的遽变,使得数代人的文化素质、学术给养出现了非正常的情况,至少,在多种文化体系与标准并存的情形下,难以适从与无以适从势会造就大量的畸形知识人,延至我们的时代,风气更炽,是以素养不足。
二者,近5000年来,中国虽饱受专制政治统治,有无数帝王官僚高高在上,也不乏秦皇汉武、唐宗宋祖之类的雄才大略的政治领袖,然,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固定规则却是,政治与文化职司有者基本的分工、协调:政治家专司统治、管理之责;而精神思想、文化道德之枢,则始终由以孔子为领袖的“第三者”执掌。第三者:真理的掌管者,道德的裁判者。他肩负者控制和评判统治者的社会与政治责任;亦担负者教化百姓、引导善行的使命;当然,更不能忘却自身的性智觉悟,以至成圣、成贤、成己、成人、成物、成天的大义。......
三者,我辈自身目光短浅,盲目功利,不愿潜心致学,不愿刻苦诵读,无视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,好虚名声誉,好激情快意,无辨析,无批判,以至终是囊囊虚空,羞涩无对。激荡的生活,快意的青春,无怨的追随,最终换得的是素质的虚脱,学术的空白,何其悲哉。
如此之类,正是我们这代人的生命写照。所幸,成年以后好歹有了一点点踩尾的补救,算是明白了些许真理为何、道德为何、人生为何、人为何的真谛。自是不免唏嘘之余,发奋之心蓬起,这便有了我们的学术生涯和文化生命。
30余年来,自知天资不足,无能成就经世致用的中精之学,便只好奋思想之翼,以生命的感悟去为学业的命脉。窃以为,“第三者”虽已溃不成体,然,国家、社会和人类断不能没有道的向往。2000多年前,轴心时代的知识人为了人这个类成为“人”,奋力思考,结果便有精湛、独到、深刻的思想学说,从而演绎了人类后来2000余年的文化与精神生活。而今世,人类正面临着更艰难的转型:由人而成为“非人”。这需要有比成为人更多的觉悟与思考。我们身在其中,不由自主地有了比自我、功利和理性更超距的观察、理解:人是一个类,因而是公共的,抑且也是自然的。我们要按照此立场和原则来思考我们的角色、身份、定位,安排我们的生活、工作、行为,进而面对这个世界。
宋儒谓成己、成人、成物、成天,印度奥义要以智去智,佛家云以欲去欲,道家说自然而然,柏氏求回归理念世界,基督言成神合体(三位一体),物理说万物归于无。诸般圣言赫然在前,其说虽异,其途虽殊,其理却一:自我无他、还原证成。人的类化、公共化、自然化,中国文化不只是中国的,与印度文化、西方文化一样,它亦有着人类共同的意义和价值。当今以后,我们的历史会步入公共化、自然化、同类化的历程,我们应同心同德,共同面对,从而免除古来的陋习:窝里斗和有限既定养资源的争夺。我们的类化和类的智慧(区别于个体聪明的智慧),以及我们对还原思维的理解、把握,一定会化解我们的困局,送我们进入真正的自由世界。
一段时间以来,我的朋友们真切关注我的学术事业,特别是阿廖、少权、许泽豪、查征诸位先生,他们热心赞助我的著作的出版及思想的传播,令我感动不已,这套“江山作品系列”的出版正是他们热心赞助的结果,我感谢他们的慷慨。
“江山作品系列”收录了至目前为止我的主要著作,共计12种(13本)。其中,有5种早些年已名“江山法学著作集”,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过,因时间较短,所以此次暂不列入,其余7种计8册为未在大陆出版过的新书,内容涉及法学、哲学、历史学、文化诸方面。
中国经济出版社愿意承担这套著作的出版,尤其是吴航斌先生及赵静宜等责编同仁,他们尽量迁就我的特殊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,同样令我无尽感谢。
足无谨识
2012年3月